•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山东高校

姚新中教授谈当代中国哲学困境及出路

时间:2015年12月19日 信息来源:山东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站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应邀做客“天人讲堂“,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困境及出路”的讲座。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副院长牛建科、刘庚子先生及多位老师在现场聆听报告。
  姚新中从选题缘起讲起,认为目前中国哲学发展存在困境,困而后思,进而回顾中国哲学学科形成以及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及今后的出路,最终能够走出困境。
  讲座伊始,姚新中就哲学这门特殊的学科提出,“没有困境就没有哲学”,哲学存在的本身就意味着面临困境以致解决困境,而当代中国哲学又存在着自己的结构性困境。姚新中指出当代中国哲学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哲学可以从历史形态与空间形态进行划分,而就“中国”与“哲学”也存在内相关与外相关的问题;广义的中国哲学,则包括中国境内的哲学与跟中国相关的哲学。姚新中强调,本次报告将主要针对广义的中国哲学展开讲解。
  姚新中重点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方面回顾了当代中国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在历史上,中国哲学学科具体经过了三次建构:首先是1912年在北京大学创立哲学门,其后燕京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相继建立了哲学系;第二次建构则发生在1952年,即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将全国各个大学哲学系的教师都集中到北大,然后分组成立了逻辑教研组、马列课程教学辅导组、中哲史料研究组及西哲编译组,因此形成了今天中、西、马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三次则是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形成了八个二级学科。
  针对中国哲学经历的这个特殊的历史过程,姚新中指出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一,在每个二级学科之内,都存在着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扩张之间的关系,如过度追求完整、追求数量,以致学科细化而成长空间却有限。其二,二级学科之间形成壁垒,以致相互排斥,这种专门化也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出现。我们应该做的是淡化其分野,并且强调哲学的融会贯通。但是,现实的评价体系、论文发表、个人兴趣以及习惯等方面,制约了这一想法的实现。其三,则是方法论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重在灌输、坚守与排他,而作为独特学科的哲学注重理论批判思维的培养、方法论的训练与分析选择能力的提高,这两者存在内在的冲突。
  姚新中又就中国哲学存在的内在张力条分缕析,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古今之间、中外之间以及中、西、马之间。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哲学框架内实现突破就亟待解决。就中国哲学本身,打破过去的西方建构,复兴“弱势哲学”,首先就面临一场话语权的争夺,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是否需要重回处世哲学、注重心性修养,以什么标准鉴定其中的精华,如何将之现代化?这都是问题。其后又依次分析了如何在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进行突破。
  姚新中指出其将来可能的几条出路:合中西、合“史”“论”、合中国性与世界性,最终形成一个“大哲学”的局面。对于这种大哲学的局面,引之赵敦华、赵汀阳与吴根友的说法,是哲学理论得以产生的“文化母体”,放在文化与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求通的哲学。姚新中认为,将“大”作为发展方向,是走出当代哲学结构困境的一个思路,也是重新理解和审视当代社会的一个视角。只有这样,当代哲学才能真正形成。
  讲座的最后环节,姚新中与现场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姚新中对于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和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对于不同的观点展开了讨论。傅有德进行了简单总结,指出本次报告内容简明清晰,论述有理有据,其内容值得同学们进一步思考。
  姚新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伦理学教授,曾在英国工作20多年,其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伦理学、比较哲学和儒学领域。主要英文著作包括与杜维明先生合编的《儒学研究——亚洲哲学核心概念》(劳特利奇出版社,4卷,2010);《早期儒家和以色列传统的智慧》(阿什盖特出版社,2006);《儒学百科全书》(RoutledgeCurzon出版社,2003);《儒学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儒学与基督教——仁和爱的比较研究》(苏塞克斯学术出版社,1996)。

姚新中教授谈当代中国哲学困境及出路 姚新中教授谈当代中国哲学困境及出路

上一篇:齐鲁医学部举行廉政专题报告会
下一篇:山大国际教育推动服务一带一路等战略
(作者:佚名 编辑:山东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