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王学典,山东滕州人,1956年1月生,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历史系史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毕业生,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2006年组建并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2006年调任《文史哲》杂志主编。2012年出任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2015年8月,山东大学成功举办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大会闭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正式宣布,山东大学将启动“文史复兴”计划,通过推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继续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进汉籍合璧与传播工程以及国际汉学联盟等举措,促进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文史复兴”计划一经宣布,就引起了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史复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它的推出对山大的人文学科建设又有何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听他为我们解读“文史复兴”计划。 何为“文史复兴”? 初见王学典,是在他知新楼的办公室,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整间屋子,温暖而又舒适。对于王学典这样一位人文学科的教授来说,“文史复兴”计划正如这阳光一般,让人倍感温馨,充满动力。 采访开始,王学典首先为我们解读了“文史复兴”的概念,他说:“文史复兴计划提出后没几天我在电梯里遇到了哲学系的一位教授,他跟我开玩笑说,文史要复兴,中文、历史有事干了,哲学可以休息了。”玩笑归玩笑,但这确实反映了部分老师对“文史复兴”计划的误读。“文史”二字,绝不仅仅指涉中文和历史两个专业。王学典说:“咱们常说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一方面是说山大的中文、历史专业是优势学科,水平很高;另一方面,‘文史’的指称事实上不仅仅限于中文、历史专业,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古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今有中华书局的《文史》杂志,所指均为古典学术。而‘文史复兴’的‘文史’,指的正是所有山大人文学科。”再说“复兴”二字,简单地讲就是重塑辉煌。王学典说:“我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要重塑汉唐时代的辉煌,那山东大学‘文史复兴’指的什么呢?就是要重塑山大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两次人文学科的辉煌,尤其是要努力恢复山大人文学科50年代‘号令天下’的地位,重建山大人文学科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诚如王学典所说,百年山大历史上有两次辉煌:一次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两次辉煌都是以人文学科的崛起为主要标志。尤其是50年代的第二次辉煌,文有“冯陆高萧”,史有“八马同槽”,直接奠定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这些过往至今仍令山大人为之骄傲、自豪。
然而,在为历史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山大的人文学科,已非巅峰时期的实力。王学典告诉记者,最新的学科排名,山大的中文位列第五,历史和哲学仅排第十三,文、史、哲三科的发展情景都不容乐观。他说:“山大一直在消费原有的声望,却缺少生产新声望的能力,缺少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山大“文史”的发展需要高度关注,人文学科需要复兴的动力。而此时提出“文史复兴”计划,恰好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学术发展有两次大洗牌” 山东大学在中国人文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位的确立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人文学科的辉煌,而辉煌的建立则以第一次学术格局大洗牌为依托。“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同时还实行了取缔教会大学等举措,这是近60年来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大洗牌。”王学典告诉记者,“山大在这次洗牌中占得先机,摸了一手好牌,又打出了一把好牌。”在调整中,山大吸纳了一批优秀学者,壮大了自己的学术队伍,“冯陆高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四位先生,“八马同槽”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先生,都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山大;虽然他们都非山东大学所培养,却都为山大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正是在此时,山东大学创办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文史哲》。50年代,《文史哲》发起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大讨论以及“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构成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发展主体的“五朵金花”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至少有“三朵”(古史分期、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是由《文史哲》播下种子,并盛开在《文史哲》杂志上的。正是以《文史哲》为平台,山大的“文史”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著名学者蔡尚思曾评价《文史哲》杂志说:“《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发行六十余载,《文史哲》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是山东大学人文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阵地。 第二次学术格局的大洗牌发生在“文革”结束以后。“可惜的是,由于学校没把文科、特别是文史学科的发展放在应有的高度,山大在这次洗牌中既没摸到好牌,也没出好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大在第二次洗牌中错失了若干良机,没有进一步巩固住自己的已有优势”。王学典对此也深表遗憾,“辉煌的历史为我们在海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在之前的学术会议上遇到中山大学的老学者张荣芳先生,他就表示,他们年轻的时候做学术,要先看看《文史哲》,看看山大的老师在想什么,还要看看北大的老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实力很难和以前媲美。” 最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信心,遗忘当年的辉煌。王学典告诉记者,之前他看到过一份来自国外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山大在“声望”这一项为93分,在“实力”这一项却仅有57分,这恰恰说明了山大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近些年发展不甚理想。“‘声望’是我们的历史,‘实力’是我们的现状,我们现在的‘实力’和我们的‘声望’不相符。推行‘文史复兴’计划,就是要唤起山大人的自豪感,努力使我们的‘实力’和‘声望’达成统一!” 文史复兴计划,“推出的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重要计划的推出需要一个契机,而当今的学术发展走向为启动“文史复兴”计划提供了绝佳时机。从整体上看,当下的人文学科又获得了回归学界主流的机会。王学典说:“学术的发展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告一段落,人文学科的发展遇到了新机遇: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舆论环境正在被重构。而对于当前的学术动向,王学典有自己的三个判断。 近30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近30年,站在前台活跃的全部都是社会科学家,很少看到人文学者在发言。”的确,近30年学界的一大变化,是社会科学的崛起。“我个人认为,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已经停滞下来,至少正在进入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时期,”王学典说,“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社会科学背后的预设都是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西方价值,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预设,研究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在今天处于一个被压抑的阶段。这些学科从目前来讲只能在技术层面还可以,想在基础理论上再有推进和开拓已无可能。”
最近读杂志,很难找到一篇很好的、富有理论深度的社会科学类文章。 王学典告诉记者:“我主编《文史哲》杂志,对这方面非常关注,也非常清楚。《文史哲》一般不发或者少发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但是经济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的文章还是要发的。最近这一段,政治哲学、法哲学或者是经济哲学的东西急剧减少。这和我们的精神气候相关,对西方价值的警惕、拒绝、审查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学科研究者的自由度,而在一个非自由的心态下,创造性的劳动无法被期待。”
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这和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告一段落是相对应的。王学典说:“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最后能不能进入主流,我们还要再观察。但是一批人文学者正在努力使儒学、国学、传统文化重返主流地位,要从冷门变为显学,要从边疆走向中央。”
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王学典说,“十八大之后,一个全面本土化的时代已经开始,我们正在进入新的时代。前一阶段教育部一位负责人发表的一篇讲话在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讲话强调要清理西方教科书当中所隐藏的错误内容的西方价值观念,这样做,从国家的角度看那是没问题的,但我想跟大家说明的问题是,这看来只是一个信号、一个开端,这个趋势还在深入。换句话说,从十八大之后,一个全面的、立体化的本土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如何评价,还有待观察,但是这个时代业已开始,思想、理论、文化上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中医、中药、汉服、汉语、汉字等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范围之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治理这些问题都在得到格外的强调。总之,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又成功举办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种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趋势、大走向,正是新计划起航的最佳时机。山东大学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史复兴”计划,契合了新的时代主题,顺应了学术发展的潮流,把握住了绝佳的历史机会。所以王学典说:“这个计划提得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面向未来,“要形成自己的拳头学科” 近30年,山大人文学科的体系化建设日臻完善,各个学科、专业的设置更为系统,并且各个学科、方向上都培养了一批代表人物。王学典说:“现在存在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可能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第三次辉煌。几十年后我们再回头看这段历史,可能会发现,这已是一个辉煌的起始阶段。从总体上看,学科建设的确更加系统全面,人才队伍建设也有显著进步,现在山大各个学科的这批代表人物,几乎都是自己培养的,这是我们自身的一种进步。”
在肯定山大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王学典更对当前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做了冷静的分析:“我们的问题是缺少‘拳头’学科,继而导致了话语权的丧失。山大现在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历史不相称。”具体来说,王学典认为人文学科的“龙骨”——主干学科的建设上出了很大的问题。“从长远考虑,人文学科发展的着力点在古典学术。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历史系的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文史领域里最主流的学科,也是人文学科的龙骨、主干。新的学科领域要开拓,因为要想好好发展必须建立系统的学科体系,但是,‘复兴’的真正含义,还是要回到主流学科,提高主干学科的实力,重建主干学科的话语权,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不应被忽略。”
古典学术曾是山大人文学科最为强势的领域。回首辉煌的年代,山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在各个断代的研究上都有在学界响当当的学者;而山大的语言学也是“章黄学派”的重要一支;文史的辉煌正得益于古典学术研究的发达。王学典说:“2012年儒学高等研究院整合组建以来,就致力于培养一批‘识字’的人,怎么是‘识字’?如果山东现在考古发现一批简帛,山大的学者有能力独立来识别、解读,这就是‘识字’,这才能体现我们的学术实力,但是山大目前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前些年儒学高等研究院引进庞朴、曹峰等学者,就是为了重建古文字学的地位,但是就目前的效果来看,还需我们继续努力。”
对于山大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学典认为主要的突破口在国学领域。“目前,主流学科的学术格局已基本形成,已被结构化,比如中文、历史、哲学这些专业,谁排名第1、第2、第3都很清楚,各个高校都致力于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学术实力,提升一个名次都非常困难,你想让他们产生质的飞跃,几乎没有可能性。”所以,王学典认为,学术进步的突破口就在那些结构化尚未完成,仍处于“百舸争流”的领域,比如国学。他说:“当下的国学领域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格局,更没排出座次来。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可能创造声望的领域,全心全意来创造一个优势学科。”在他看来,山大发展国学有“天时”和“地利”两方面的优势:“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时期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儒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学发源地,提儒学就绕不开齐鲁大地,山大作为齐鲁大地的最高学府,自然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王学典说:“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应该利用好已有的‘天时’和‘地利’,创造属于我们的‘人和’。要在国学领域首先造成局部优势,然后形成‘拳头’,继而撬动整个古典学术和整个人文学科向前发展。” 重中之重,“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标志性人物” 学界的话语权最后还要落实到具体学者身上,山大的人文学科要重夺话语权,必须推出自己的标志性人物,而这是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王学典说:“我经常说,‘船烂还剩三千钉’,要在逆境中发展,关键要看如何发挥这剩下‘三千钉’的作用。现在的山大不缺钉子,发展人文学科也有优势,声望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山大缺的是几根大柱子,过去30年山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现在都逐步成了各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但是我们缺几个在学界说话有力的学者,缺咱们自己的标志性人物。”如何推出自己的标志性人物,这考验着山大的智慧和魄力,同时也是山大实现“文史复兴”的关键所在。
学校要承担为学者“造名”的责任。王学典说:“学者本人当然要扎扎实实做学术,但是要想享有足够的名气和声望,还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工作,这个工作不能由学者自己做,而是应由学校来做,学校应承担为学者造名的任务。”谈到这里,王学典也提到了一些学者、一些有足够的学术实力但并未获得足够学术声望学者的无奈:“咱们山大这个平台在学界来看还是不够高,不像北大,你发三分的声可以获得十分的关注;在山大这个平台,你发十分的声可能仅能形成三分的影响力。怎么办?这就需要山大有明确的‘人才战略’。”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首先有意识地推出新的标志性人物———要想办法把专家锻造成学者,把学者锻造成文化名人,再把文化名人锻造成社会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者推向学界。就像我们说‘冯陆高萧’、‘八马同槽’,这是山大的品牌性人物,别人一提就知道山大,同样我们现在可以创造新的品牌性人物,形成新的声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大真正想要培养一批学界的标志性人物,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但正如王学典所说,要想真正实现“文史复兴”,标志性人物不可或缺;要想培养标志性人物,山大必须有配套的切实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战略”。“文史复兴”,人才是关键,推出新的标志性人物,是重中之重。 《文史哲》,“做好人文学科的复兴阵地” 作为《文史哲》的主编,王学典还重点谈到了《文史哲》在“文史复兴”中的作用。《文史哲》被学界称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是山东大学的品牌杂志。山大人文学科近60余年的发展离不开《文史哲》的贡献,可以说,山大形成“文史见长”的口碑、声望,《文史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交流之桥,2014年6月,《文史哲》推出了英文版,至今已出刊3期。《文史哲》英文版的发行引起了海外各方学者的关注,当然,这些关注无形之中也给编辑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王学典表示,英文版的发行是能为山东大学创造新学术声誉的好事情,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如何让外国人像读母语一样读《文史哲》,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史哲》编辑部做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聘请耶鲁大学博士毕业,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的王心扬担任英文版的执行主编,同时聘请了标准的美国人孟巍隆担任副主编;二是组建了一支水平出色的翻译队伍,成员主要是长年在中国学习、了解中国古典学术的外国人。
“发行《文史哲》英文版绝不意味着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英文版上,中文版也要越办越好。”王学典说。而《文史哲》中文版这几年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无愧“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的称号:2011年,《文史哲》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界的唯一代表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殊荣;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3年,入围全国“百强报刊”;2013年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的《中国期刊海外发行报告》(2002-2012)显示,《文史哲》凭借其稳定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中文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类)海外发行量前四名,位列“最受海外机构用户青睐的中国期刊”发行排行榜中。
采访最后,王学典说:“当前的国学复兴、儒学热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老百姓个体,精神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中国文明,遇到了再起步再出发的历史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大学启动“文史复兴”计划是号准了时代的脉搏,但要真正实现“复兴”,重建话语权和号召力,重塑山大往日的辉煌,还需要山大人共同的智慧与努力。
上一篇::齐鲁医院开展反恐怖主义法主题宣传活动2015年8月,山东大学成功举办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大会闭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正式宣布,山东大学将启动“文史复兴”计划,通过推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继续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进汉籍合璧与传播工程以及国际汉学联盟等举措,促进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文史复兴”计划一经宣布,就引起了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史复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它的推出对山大的人文学科建设又有何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听他为我们解读“文史复兴”计划。 何为“文史复兴”? 初见王学典,是在他知新楼的办公室,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整间屋子,温暖而又舒适。对于王学典这样一位人文学科的教授来说,“文史复兴”计划正如这阳光一般,让人倍感温馨,充满动力。 采访开始,王学典首先为我们解读了“文史复兴”的概念,他说:“文史复兴计划提出后没几天我在电梯里遇到了哲学系的一位教授,他跟我开玩笑说,文史要复兴,中文、历史有事干了,哲学可以休息了。”玩笑归玩笑,但这确实反映了部分老师对“文史复兴”计划的误读。“文史”二字,绝不仅仅指涉中文和历史两个专业。王学典说:“咱们常说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一方面是说山大的中文、历史专业是优势学科,水平很高;另一方面,‘文史’的指称事实上不仅仅限于中文、历史专业,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古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今有中华书局的《文史》杂志,所指均为古典学术。而‘文史复兴’的‘文史’,指的正是所有山大人文学科。”再说“复兴”二字,简单地讲就是重塑辉煌。王学典说:“我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要重塑汉唐时代的辉煌,那山东大学‘文史复兴’指的什么呢?就是要重塑山大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两次人文学科的辉煌,尤其是要努力恢复山大人文学科50年代‘号令天下’的地位,重建山大人文学科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诚如王学典所说,百年山大历史上有两次辉煌:一次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两次辉煌都是以人文学科的崛起为主要标志。尤其是50年代的第二次辉煌,文有“冯陆高萧”,史有“八马同槽”,直接奠定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这些过往至今仍令山大人为之骄傲、自豪。
然而,在为历史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山大的人文学科,已非巅峰时期的实力。王学典告诉记者,最新的学科排名,山大的中文位列第五,历史和哲学仅排第十三,文、史、哲三科的发展情景都不容乐观。他说:“山大一直在消费原有的声望,却缺少生产新声望的能力,缺少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山大“文史”的发展需要高度关注,人文学科需要复兴的动力。而此时提出“文史复兴”计划,恰好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学术发展有两次大洗牌” 山东大学在中国人文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位的确立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人文学科的辉煌,而辉煌的建立则以第一次学术格局大洗牌为依托。“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同时还实行了取缔教会大学等举措,这是近60年来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大洗牌。”王学典告诉记者,“山大在这次洗牌中占得先机,摸了一手好牌,又打出了一把好牌。”在调整中,山大吸纳了一批优秀学者,壮大了自己的学术队伍,“冯陆高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四位先生,“八马同槽”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先生,都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山大;虽然他们都非山东大学所培养,却都为山大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正是在此时,山东大学创办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文史哲》。50年代,《文史哲》发起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大讨论以及“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构成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发展主体的“五朵金花”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至少有“三朵”(古史分期、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是由《文史哲》播下种子,并盛开在《文史哲》杂志上的。正是以《文史哲》为平台,山大的“文史”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著名学者蔡尚思曾评价《文史哲》杂志说:“《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发行六十余载,《文史哲》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是山东大学人文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阵地。 第二次学术格局的大洗牌发生在“文革”结束以后。“可惜的是,由于学校没把文科、特别是文史学科的发展放在应有的高度,山大在这次洗牌中既没摸到好牌,也没出好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大在第二次洗牌中错失了若干良机,没有进一步巩固住自己的已有优势”。王学典对此也深表遗憾,“辉煌的历史为我们在海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在之前的学术会议上遇到中山大学的老学者张荣芳先生,他就表示,他们年轻的时候做学术,要先看看《文史哲》,看看山大的老师在想什么,还要看看北大的老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实力很难和以前媲美。” 最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信心,遗忘当年的辉煌。王学典告诉记者,之前他看到过一份来自国外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山大在“声望”这一项为93分,在“实力”这一项却仅有57分,这恰恰说明了山大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近些年发展不甚理想。“‘声望’是我们的历史,‘实力’是我们的现状,我们现在的‘实力’和我们的‘声望’不相符。推行‘文史复兴’计划,就是要唤起山大人的自豪感,努力使我们的‘实力’和‘声望’达成统一!” 文史复兴计划,“推出的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重要计划的推出需要一个契机,而当今的学术发展走向为启动“文史复兴”计划提供了绝佳时机。从整体上看,当下的人文学科又获得了回归学界主流的机会。王学典说:“学术的发展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告一段落,人文学科的发展遇到了新机遇: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舆论环境正在被重构。而对于当前的学术动向,王学典有自己的三个判断。 近30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近30年,站在前台活跃的全部都是社会科学家,很少看到人文学者在发言。”的确,近30年学界的一大变化,是社会科学的崛起。“我个人认为,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已经停滞下来,至少正在进入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时期,”王学典说,“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社会科学背后的预设都是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西方价值,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预设,研究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在今天处于一个被压抑的阶段。这些学科从目前来讲只能在技术层面还可以,想在基础理论上再有推进和开拓已无可能。”
最近读杂志,很难找到一篇很好的、富有理论深度的社会科学类文章。 王学典告诉记者:“我主编《文史哲》杂志,对这方面非常关注,也非常清楚。《文史哲》一般不发或者少发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但是经济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的文章还是要发的。最近这一段,政治哲学、法哲学或者是经济哲学的东西急剧减少。这和我们的精神气候相关,对西方价值的警惕、拒绝、审查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学科研究者的自由度,而在一个非自由的心态下,创造性的劳动无法被期待。”
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这和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告一段落是相对应的。王学典说:“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最后能不能进入主流,我们还要再观察。但是一批人文学者正在努力使儒学、国学、传统文化重返主流地位,要从冷门变为显学,要从边疆走向中央。”
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王学典说,“十八大之后,一个全面本土化的时代已经开始,我们正在进入新的时代。前一阶段教育部一位负责人发表的一篇讲话在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讲话强调要清理西方教科书当中所隐藏的错误内容的西方价值观念,这样做,从国家的角度看那是没问题的,但我想跟大家说明的问题是,这看来只是一个信号、一个开端,这个趋势还在深入。换句话说,从十八大之后,一个全面的、立体化的本土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如何评价,还有待观察,但是这个时代业已开始,思想、理论、文化上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中医、中药、汉服、汉语、汉字等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范围之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治理这些问题都在得到格外的强调。总之,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又成功举办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种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趋势、大走向,正是新计划起航的最佳时机。山东大学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史复兴”计划,契合了新的时代主题,顺应了学术发展的潮流,把握住了绝佳的历史机会。所以王学典说:“这个计划提得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面向未来,“要形成自己的拳头学科” 近30年,山大人文学科的体系化建设日臻完善,各个学科、专业的设置更为系统,并且各个学科、方向上都培养了一批代表人物。王学典说:“现在存在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可能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第三次辉煌。几十年后我们再回头看这段历史,可能会发现,这已是一个辉煌的起始阶段。从总体上看,学科建设的确更加系统全面,人才队伍建设也有显著进步,现在山大各个学科的这批代表人物,几乎都是自己培养的,这是我们自身的一种进步。”
在肯定山大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王学典更对当前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做了冷静的分析:“我们的问题是缺少‘拳头’学科,继而导致了话语权的丧失。山大现在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历史不相称。”具体来说,王学典认为人文学科的“龙骨”——主干学科的建设上出了很大的问题。“从长远考虑,人文学科发展的着力点在古典学术。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历史系的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文史领域里最主流的学科,也是人文学科的龙骨、主干。新的学科领域要开拓,因为要想好好发展必须建立系统的学科体系,但是,‘复兴’的真正含义,还是要回到主流学科,提高主干学科的实力,重建主干学科的话语权,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不应被忽略。”
古典学术曾是山大人文学科最为强势的领域。回首辉煌的年代,山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在各个断代的研究上都有在学界响当当的学者;而山大的语言学也是“章黄学派”的重要一支;文史的辉煌正得益于古典学术研究的发达。王学典说:“2012年儒学高等研究院整合组建以来,就致力于培养一批‘识字’的人,怎么是‘识字’?如果山东现在考古发现一批简帛,山大的学者有能力独立来识别、解读,这就是‘识字’,这才能体现我们的学术实力,但是山大目前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前些年儒学高等研究院引进庞朴、曹峰等学者,就是为了重建古文字学的地位,但是就目前的效果来看,还需我们继续努力。”
对于山大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学典认为主要的突破口在国学领域。“目前,主流学科的学术格局已基本形成,已被结构化,比如中文、历史、哲学这些专业,谁排名第1、第2、第3都很清楚,各个高校都致力于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学术实力,提升一个名次都非常困难,你想让他们产生质的飞跃,几乎没有可能性。”所以,王学典认为,学术进步的突破口就在那些结构化尚未完成,仍处于“百舸争流”的领域,比如国学。他说:“当下的国学领域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格局,更没排出座次来。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可能创造声望的领域,全心全意来创造一个优势学科。”在他看来,山大发展国学有“天时”和“地利”两方面的优势:“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时期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儒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学发源地,提儒学就绕不开齐鲁大地,山大作为齐鲁大地的最高学府,自然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王学典说:“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应该利用好已有的‘天时’和‘地利’,创造属于我们的‘人和’。要在国学领域首先造成局部优势,然后形成‘拳头’,继而撬动整个古典学术和整个人文学科向前发展。” 重中之重,“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标志性人物” 学界的话语权最后还要落实到具体学者身上,山大的人文学科要重夺话语权,必须推出自己的标志性人物,而这是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王学典说:“我经常说,‘船烂还剩三千钉’,要在逆境中发展,关键要看如何发挥这剩下‘三千钉’的作用。现在的山大不缺钉子,发展人文学科也有优势,声望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山大缺的是几根大柱子,过去30年山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现在都逐步成了各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但是我们缺几个在学界说话有力的学者,缺咱们自己的标志性人物。”如何推出自己的标志性人物,这考验着山大的智慧和魄力,同时也是山大实现“文史复兴”的关键所在。
学校要承担为学者“造名”的责任。王学典说:“学者本人当然要扎扎实实做学术,但是要想享有足够的名气和声望,还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工作,这个工作不能由学者自己做,而是应由学校来做,学校应承担为学者造名的任务。”谈到这里,王学典也提到了一些学者、一些有足够的学术实力但并未获得足够学术声望学者的无奈:“咱们山大这个平台在学界来看还是不够高,不像北大,你发三分的声可以获得十分的关注;在山大这个平台,你发十分的声可能仅能形成三分的影响力。怎么办?这就需要山大有明确的‘人才战略’。”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首先有意识地推出新的标志性人物———要想办法把专家锻造成学者,把学者锻造成文化名人,再把文化名人锻造成社会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者推向学界。就像我们说‘冯陆高萧’、‘八马同槽’,这是山大的品牌性人物,别人一提就知道山大,同样我们现在可以创造新的品牌性人物,形成新的声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大真正想要培养一批学界的标志性人物,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但正如王学典所说,要想真正实现“文史复兴”,标志性人物不可或缺;要想培养标志性人物,山大必须有配套的切实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战略”。“文史复兴”,人才是关键,推出新的标志性人物,是重中之重。 《文史哲》,“做好人文学科的复兴阵地” 作为《文史哲》的主编,王学典还重点谈到了《文史哲》在“文史复兴”中的作用。《文史哲》被学界称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是山东大学的品牌杂志。山大人文学科近60余年的发展离不开《文史哲》的贡献,可以说,山大形成“文史见长”的口碑、声望,《文史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交流之桥,2014年6月,《文史哲》推出了英文版,至今已出刊3期。《文史哲》英文版的发行引起了海外各方学者的关注,当然,这些关注无形之中也给编辑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王学典表示,英文版的发行是能为山东大学创造新学术声誉的好事情,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如何让外国人像读母语一样读《文史哲》,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史哲》编辑部做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聘请耶鲁大学博士毕业,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的王心扬担任英文版的执行主编,同时聘请了标准的美国人孟巍隆担任副主编;二是组建了一支水平出色的翻译队伍,成员主要是长年在中国学习、了解中国古典学术的外国人。
“发行《文史哲》英文版绝不意味着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英文版上,中文版也要越办越好。”王学典说。而《文史哲》中文版这几年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无愧“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的称号:2011年,《文史哲》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界的唯一代表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殊荣;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3年,入围全国“百强报刊”;2013年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的《中国期刊海外发行报告》(2002-2012)显示,《文史哲》凭借其稳定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中文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类)海外发行量前四名,位列“最受海外机构用户青睐的中国期刊”发行排行榜中。
采访最后,王学典说:“当前的国学复兴、儒学热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老百姓个体,精神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中国文明,遇到了再起步再出发的历史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大学启动“文史复兴”计划是号准了时代的脉搏,但要真正实现“复兴”,重建话语权和号召力,重塑山大往日的辉煌,还需要山大人共同的智慧与努力。
下一篇::材料学院召开“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会
(作者:佚名 编辑:山东大学)
相关新闻
- 2项课题获准立项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 山大举办STAR-iTP升级及能量扫描物理研讨会
- 山大主办第三届山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
- 山大学子纪
- 山大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佳绩
- 我校获批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政专项课题4项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最新文章
- 1学校召开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
11月29—30日,党委委员、副校长李长海在办公......
- 2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程卫民受聘
11月30日,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程卫......
- 32项课题获准立项山东高校人文
日前,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1......
- 4刘成强受聘担任我校兼职教授
12月1日,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机械......
- 5我校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理事会
12月2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在......
热门文章
- 1齐鲁医院在全国糖尿病护理年会上
[本站讯]9月8日至11日,中华护理学会第13届全...
- 2山东大学举办“一带一路”在南亚
[本站讯]11月26至27日,由山东大学南亚研究...
- 3研究生党支部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
[本站讯]11月11日,为响应山东大学党委号召,...
- 4齐鲁医院中毒急救进万家活动走进
[本站讯]近日,齐鲁医院急诊科发起的大型公益...
- 5军训团二营举办“信仰的力量”演
[本站讯]9月13日,军训团二营庆祝建党95周年...